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八卦 > 正文

看人工智能之城的崛起路径,除了深圳与合肥,还可以看哪里?

原创 新一酱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看人工智能之城的崛起路径,除了深圳与合肥,还可以看哪里?  第1张

产学研融合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对于那些想要先导布局新兴产业的城市来说,学科人才和科研能力的持续积累,一定是重要的决策因素。

新一酱收集了2015年以来由国家教育部新批准设立的一批理工科类专业,它们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都有显著的对应关系。基于这些信息绘制了一幅谱系图后,新一酱确认了,AI、区块链、增材制造、合成生物等新兴产业的崛起,确实与高校相关学科的设立和拓展高度同频。

看人工智能之城的崛起路径,除了深圳与合肥,还可以看哪里?  第2张

深入每个城市的产业发展脉络来看,“产学研”,或者更落地的,产业、科研、人才三者间的互动关系又具有各自独特的路径特色。

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可以拿出深圳、合肥和重庆三个例子。

深圳

人才→产业→科研

深圳在信息技术行业的人才积累不可谓不雄厚。

2010年,创立12年的腾讯员工数就已突破万人;华为、中兴等成立于1980年代的老牌硬件背景技术企业和oppo、vivo、大疆等新一代硬件厂商,再加上金融行业的科技业务总部,以及头部互联网大厂在深圳开设的分部,共同构成了深圳年轻、工种多元、实力顶尖的信息技术人才梯队。

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全国各地2023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的大学应届生本地留存比例最高的城市是上海和深圳,都在83%左右。同时,深圳对其他地区的信息技术人才仍具有显著的吸引力,广州、长沙、武汉、南宁等地的毕业生尤其青睐深圳。

看人工智能之城的崛起路径,除了深圳与合肥,还可以看哪里?  第3张

因此,当人工智能这样的新兴产业浪潮涌起,深圳庞大的信息技术人才储备就成为了推动它高速发展的基石。

新一线城市产业数据库汇集整理了各新兴产业链路上的重点企业,它们包括了上市企业、有投融资记录的企业,也包括获颁过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科技部、工信部等政府相关认定资质的企业。

看人工智能之城的崛起路径,除了深圳与合肥,还可以看哪里?  第4张

按人工智能的产业链路来看,深圳这些已经成熟的重点人工智能企业创立的高峰期出现在2015年至2016年,当时每年新增的近800家企业现在已是AI应用层的重点企业。

看人工智能之城的崛起路径,除了深圳与合肥,还可以看哪里?  第5张

行业龙头与高校共育“实战”人才也成为深圳AI生态不可或缺的一环。

2018年,腾讯和深圳大学联合创办了广东首个人工智能学院——深圳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2020年该专业获得独立招生资格后,连续3年录取分数线都处于深大理工科类的第一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也2019年8月在深圳校区成立哈工大(深圳)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目前已和华为、腾讯等行业龙头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或联合实验室。

合肥

科研→人才→产业

合肥走出了与深圳明显不同的路径。

自1970年代初中科大迁入合肥,这座中部腹地的省会城市就拥有了全国头部的科研资源和实力。但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互联网行业数轮浪潮所倚重的应用生态构建与中科大擅长的基础技术研发看起来并无直接密切的关联。

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中科大培养的技术人才在若干项核心技术研发创新上,都带来了科技成果的商业转化:

AI语音识别领域,名称中明确带有“中科大”标签的科大讯飞已成为领军企业。它最初以语音技术企业的形态创立于1999年,包括创始人刘庆峰在内,其创始班底来自于中科大电子工程系王仁华教授带领的一支研究团队,目前总部仍位于合肥。

AI视觉识别领域,另一位中科大校友汤晓鸥于2014成立的商汤科技,现全球和中国总部分别位于香港、上海。

AI芯片领域,科创板上市企业寒武纪由两位分别在14岁和16岁考入中科大的陈云霁、陈天石兄弟于2016年创办,目前总部位于北京。

看人工智能之城的崛起路径,除了深圳与合肥,还可以看哪里?  第6张

回溯合肥人工智能重点企业的数量变化可以看到,其增长起自2014年,随后逐年攀升。至2020年,合肥人工智能重点企业达到峰值300余家。

按照合肥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合肥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的上下游企业有2400余家,营收规模突破2000亿元,并“初步构建了从底层硬件、数据计算、基础应用技术到智能终端及行业应用的全产业生态体系”。

看人工智能之城的崛起路径,除了深圳与合肥,还可以看哪里?  第7张

依托高校雄厚的基础科研实力,合肥首先聚集起了一批科研背景的技术人才,他们将核心技术商业化、专利化,并创立了数家人工智能领域的头部企业,在人才端形成了吸引力的正向循环。

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在中部地区省会城市中,合肥的2023届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本地留存率居于首位。

看人工智能之城的崛起路径,除了深圳与合肥,还可以看哪里?  第8张

重庆

产业+科研+人才

用新一线城市产业大数据,新一酱建立了一个“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企业区位熵”指标:假设某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中,人工智能类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了全国高新技术企业中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企业在的占比(即区位熵大于1),就可以认为它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具有优势。

将各个城市的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企业区位熵与它们的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比较,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梯队:

深圳和合肥分别是人工智能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城市的代表,这两个梯队的“区位熵”都大于1,只是企业数量规模有明显的差距。

看人工智能之城的崛起路径,除了深圳与合肥,还可以看哪里?  第9张

重庆则是第三梯队城市中的典型案例——它拥有2000余家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在第三梯队城市中相对领先,区位熵也即将达到1的临界点。尽管在全国范围内,重庆尚未形成显著的人工智能产业或学科优势,但其近年来的积累和布局看起来正在逐步改变这一局面。

看人工智能之城的崛起路径,除了深圳与合肥,还可以看哪里?  第10张

2022年重庆高校出现过一批智能类专业新设高潮。智能制造、智能采矿、智能电网、智能车辆……新开设的专业中有一部分直接面向了具体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重庆2023届的信息技术专业大学毕业生本地留存率达到了79%,在新一线城市中也相对较高。

看人工智能之城的崛起路径,除了深圳与合肥,还可以看哪里?  第11张

人才基础或是科研基础的积累,使得人工智能浪潮来临时,一批城市和它们相关产业能够抓住风口。

但对于那些产业基础和学科建设都相对薄弱的城市而言,盲目跟风布局新兴热门产业和学科,未必理性。如何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是这些城市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深思的重要议题。

文、视觉/唐浩文

原标题:《看人工智能之城的崛起路径,除了深圳与合肥,还可以看哪里?》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