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反映静安铆足干劲争创一流的生动实践,静安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特别策划《“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静安区部委办局负责人系列访谈》,谈改革、谋发展、促实干,与嘉宾畅谈打造中国式现代化静安“实景画”的收获与愿景。
今天刊播静安区民政局篇——《“静”心为民,力行善政》
近年来,静安区民政局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始终将人民至上的追求根植于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增能强基
社会救助更加温暖有力
以“服务类社会救助”为抓手,以“静邻暖心”行动为依托,在社会救助领域不断深化改革创新。
先后制定《静安区“全周期”服务类社会救助标准化建设指引》《关于推进静安区“静邻暖心屋”服务类社会救助实体空间建设的工作指引》等指导性文件,完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目前,“静邻暖心屋”已在曹家渡街道、宝山路街道、彭浦镇等3个街镇落地。
坚持党建引领,联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基金会、爱心企业等多方资源,共同打造“静邻暖心”救助资源共同体,建立服务类救助项目清单75个、资源清单3类67项,实现救助资源统筹衔接和重点个案有效处置。推进救助顾问能力建设,形成全覆盖、多方位、有梯度的救助顾问培养机制。
推进救助顾问能力建设,形成全覆盖、多方位、有梯度的救助顾问培养机制。持续实施“桥计划”等服务类救助项目,围绕“多源头主动发现、多渠道资源整合、多维度需求评估、多元化专业服务”,细化实化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1月至8月,开展需求评估420户,针对困难群众实际情况提供4020次个性化服务。
聚焦创新突破
养老服务更加均衡可及
为满足老年人日益突出的医疗服务需求,形成医疗与养老的高质量融合,首创“五床联动”医养融合整合性照护服务模式,实现了老年人有序分级诊疗、康复和养老的医养康护闭环,打通了老年人就医服务“最后一公里”。
目前,“五床联动”医养融合整合性照护服务模式已实现三个“全覆盖”,即签约全覆盖、医养服务全覆盖、医养数据全覆盖,率先探索打通卫生健康委与民政部门的“医”“养”数据,为老年人提供更便捷的医养转介服务,全面提升住养老人医养服务质量。“五床联动”试点以来,累计为299位老人完成转介服务,养老机构入住率已从去年的51%平稳上升到59%。
同时,围绕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打造“床位不离家,服务送到家”的“乐龄生活圈”。科学布点建设助餐场所,建成社区长者食堂26家,年供餐380万客。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3209户,改造量居中心城区第一。通过“老伙伴”“乐龄有伴”项目,招募4475名志愿者结对关爱25395名特殊困难老年人,织密关爱服务网。
聚焦提质增效
政务服务更加优化便捷
静安区以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综合办”、居民区等场所“就近办”、困难群体“上门办”三位一体的形式,打造“静邻帮办”系列服务,全方位拓宽个人政务服务渠道,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百米”。
目前,“一网通办”24小时自助服务点、受理中心综合窗口建设均已实现街镇全覆盖,可受理11个条线的195个事项。远程服务点已覆盖全区249个居委会等场所。针对行动不便的特定群体办事需求,区民政局建立了“主动发现、需求研判、上门帮办、回访评价”的闭环流程。建立特定群体对象区级服务清单,鼓励各街镇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的“上门办”服务。截至8月底,全区受理量达4.36万件,接待咨询5.38万余人次。
率先开展“全市通办”和“跨省通办”婚姻登记,不断深化婚姻登记改革试点,为工作、生活在本市的群众节省了时间和经济成本。今年试点开展涉外婚姻登记,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助力打造区域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下阶段,区民政局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推进社会救助服务标准化建设,打造“静邻暖心”实体空间;加强救助顾问队伍,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夯实“乐龄生活圈”建设,做深做实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深化落实“五床联动”,进一步提升医养融合水平;探索“静邻帮办”系列服务应用场景,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更好服务静安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记者:彭旭卉
图片:任念葭、主办方提供、视频截图
视频:任超、魏宇涵、钱隆
原标题《区民政局胥燕红:“静”心为民,力行善政丨2024静安区部委办局负责人系列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