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科技 > 正文

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 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 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第1张

  证券时报记者 谢忠翔 黄钰霖

  75年波澜壮阔,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始终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大到深中通道“超级工程”、国产大飞机规模化“腾飞”,小到居民购房买车、柴米油盐……金融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刻影响着大众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国之大者’,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活力和潜力得到极大释放,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金融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进程。

  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金融的力量跨越地域界限,成为连接城乡、区域、产业的桥梁,金融机构践行协调发展理念,以实际行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助力产业结构持续升级,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效。

  成为世界金融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踏上壮阔征程,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一整套覆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等领域,种类齐全、竞争充分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和调控体系日益完善,金融机构实力大大增强,已成为重要的世界金融大国。

  作为金融稳定的“压舱石”,银行业历经诸多历史性转折。1994年,国有银行迎来商业化转型浪潮,2003年正式启动股份制改革和公开上市,实现市场化转型质的飞跃;2013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大幕拉开,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2017年以来,银行业坚决清理整顿风险地带,金融生态逐步好转。如今,银行业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服务质效显著提升,成为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

  1984年,我国第一只股票公开发行。此后,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沪深证券交易所相继开业……中国资本市场在摸索中不断向前,开启风云激荡的新征程。如今,随着资本市场新“国九条”等一系列政策落地,确立建设国际一流投资银行等目标,中国证券行业锚定了新的发展方向。

  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保险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WTO,开启了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新阶段,2006年、2014年保险业两个“国十条”印发,对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2017年,中国首度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如今,保险业第三个“国十条”印发,为未来一段时期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1993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成功推出期货交易,结束了新中国没有粮食远期价格的历史,中国期货市场由此发端。经历了初期的探索起步,再到后期的规范发展,此后三十余年,中国期货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功能持续完善,逐步发展成为全球重要期货和衍生品市场。

  再如,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迈入21世纪后不断发展壮大。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私募股权活跃机构数量和市场规模增长了数百倍,成为资本市场一支重要的投资力量。在支持创业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积极践行

  协调发展理念

  新时代新征程中,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机构不仅承载着资金融通的重任,更是推动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力量。

  助力西部大开发、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持续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以实际行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经济协调发展。

  以邮储银行为例,近年来该行将“服务乡村振兴主力军”作为自身目标,为此设立“乡村振兴金融部”的专业化为农服务组织架构,加大“三农”领域的贷款投放。再如,在促进重点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光大银行成立“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六个战略工作小组,引导信贷资源与各地区优势产业相匹配。

  作为连接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桥梁,证券公司也通过发挥价值发现、资源配置等功能,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中金公司党委委员、投资银行业务负责人王曙光认为,券商投行可通过协助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优质资源引入投资者、深化业务合作、打造生态圈,从而带动产业链整合升级、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投行可发挥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支持行业领军上市公司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链贯通融合和经济转型升级。

  除股权融资外,证券公司还通过发行承销各类债券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今年上半年,券商发行承销的乡村振兴债券和低碳转型债券规模分别为174亿元和113.62亿元,越来越多的中小券商积极参与其中。

  在保险业,无论是充分发挥保险功能价值、助力灾后复产、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还是保险资金投入重点区域协同发展,保险机构均发挥着主责主业优势,贡献独特价值。

  中国人寿集团有关人士表示,截至2023年末,中国人寿直接投资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存量规模超1万亿元,为京津冀地区提供各类财产保险保障接近100万亿元。中国平安相关人士介绍,今年上半年,该集团通过“三村工程”提供乡村产业帮扶资金170.24亿元。

  服务实体经济始终是中国期货市场的初心和使命。中信期货有限公司董事长窦长宏认为,期货市场作为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实体经济天然血脉相连,立足于发现价格、管理风险、配置资源的功能,期货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独特而积极的作用。

  从风险管理子公司启动试点,为期货服务实体产业打开新窗口,推动期现货市场协调发展,再到“保险+期货”业务的应运而生,期货业始终不忘服务“三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共有76家期货公司通过“保险+期货”支农模式为大豆、玉米、生猪等21个涉农品种提供了风险管理服务,累计承保货值2055.37亿元,涉及现货数量共计3896.97万吨,惠及农户740.04万户次,涉农企业4295家次。

  在贯彻协调发展理念的实践中,金融机构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创新金融服务、强化风险管理、促进区域与城乡均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彰显金融业的责任与担当。

  服务实体经济

  提质增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明确了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架构逐步形成,各金融机构持续为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金融支持,助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展现出应有的使命担当。

  央行数据显示,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贷款余额从2014年的81.43万亿元,攀升至2024年6月的250.85万亿元;截至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38万亿元,最近5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24.77%;今年上半年,绿色贷款余额、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涉农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28.5%、17.5%、21.9%、12.1%。

  为促进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国内银行业逐步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为各类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助力产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股权融资方面,截至今年9月,历年来证券公司帮助实体经济共实现股权融资20.42万亿元,尤其是自2015年以来,股权融资年均规模连续多年保持万亿元级别。王曙光认为,投行业务应引导更多资源流入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私募基金作为“专业资本的引擎”,以专业投资引导资本流向,协调“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数据显示,2022—2023年,超过九成的科创板上市企业曾获私募股权基金支持。创业投资不仅是早期企业、中小企业最重要的资金来源,还吸引带动更多资金接续投入。

  星石投资有关负责人认为,私募基金应坚持长期投资理念,响应国家培育耐心资本的号召,引导资金流向最具潜力和最迫切需求的领域,特别是那些具有良好增长前景和创新能力的公司。私募基金不仅能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长期的资金支持,还能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并通过促进资本的有效配置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沈宁、许孝如、马静、刘敬元、杨卓卿对本文亦有贡献)